苏州网师园景点介绍,网师园主要景点及位置

网师园布局来说主要有三个区域,分别是东侧府第宅院区,中央主园区(山水景观区),西侧内园区。

东侧府第宅院区主要景点有宅门、轿厅、大厅(万卷堂)、内厅(撷秀楼)、梯云室。

中央主园区主要景点有蹈和馆、琴室、濯缨水阁、小山丛桂轩、彩霞池、月到风来亭、竹外一枝轩、看松读画轩、五峰书屋、集虚斋、射鸭廊。

西侧内园区主要景点有涵碧泉、露华馆、冷泉亭、殿春簃。

网师园景点分布情况

轿厅

旧时宾客主人的下轿处便是在轿厅,它也常作为访客留步憩茶之所,因此俗称茶厅。

大厅(万卷堂)

又称积善堂,堂内中央高悬着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所题写的“万卷堂”匾额。此厅乃是园主举行庆典宴请宾客、接待贵宾的主阵地。

“藻耀高翔”门楼

位于大厅楼前,制作于乾隆年间,高度约6米,宽度3.2米,厚度1米,是一座精雕细琢、工艺精巧的砖刻门楼,雕像人物生动如生,花卉图案和飞禽走兽形象逼真,有“江南第一门楼”的美誉。

内厅(撷秀楼)

内厅楼下是女眷聚会的场所,而楼上则是园主夫妇的居所。楼下可以欣赏园内的山水景致,而楼上则能远眺天平山和灵岩,仿佛把遥远的山水尽收眼底,近在咫尺。

晚清朴学大师俞樾曾为此楼题写“携秀楼”三字,意为摘采远山秀色之楼。

“竹松承茂”门楼

位于女厅携秀楼前,寓意家门兴旺,表达了对家人后辈的期望、教诲与激励。与正厅前的门楼相比,这座女厅前的门楼显得更加简朴,体现了古代男尊女卑的礼制观念。

梯云室

其名来源于唐代张读《宣室志》中所记载的周生在八月中秋之夜用绳子做成梯子攀云取月的故事。轩内南北两侧各设有六扇落地花窗,中间则是一座雕刻着双面雀梅图的落地飞罩,其制作工艺之精美、形象之逼真令人赞叹不已。

看松读画轩

面宽四间,三面装饰着雕花半窗,南面仅用数根廊柱支撑,采光非常出色。

看松读画轩前的两棵古树颇具风韵,一棵是已有两百余年历史的白皮松;另一棵是古柏,相传是南宋网师园的主人史正志栽种,有800多年历史。

集虚斋

这里是园主修身养性和读书的地方。内部布置典雅,墙上挂满以竹为题材的书画,和院外的竹子相呼应。站在天井中央,透过月洞门可以看到外面的竹外一枝轩,形成了一幅外圆内方的立体画面。

小姐楼位于集虚斋的二楼,是园主子女学习的地方,现存建筑为清代乾隆年间的遗构。站在小姐楼上,微风拂面,网师园的美景尽收眼底。

竹外一枝轩

原本是园主子女读书写字的地方。竹外一枝轩与南岸的小山丛桂轩形成了一条主轴线,遥相呼应,从彩霞池南岸望去,竹外一枝轩就像一艘轻巧的小船,与有两层楼得集虚斋映衬,错落有致。

五峰书屋

是第一任园主史正治的万卷堂旧址,后来成为园主的读书和藏书之地。

这是一处相对独立的庭院,屋内空间宽敞、光线充足,上部分是大窗设计,既增进了室内的采光效果,又能够更好地欣赏室外的山石美景。

庭前的假山旁有一棵高大的玉兰树,尤为珍贵的是,花坛中还有一株名为“十三太保”的山茶绝品。

射鸭廊

射鸭是古代的一种水上游戏,所以射鸭廊是旧时园主品茗雅集的场所。这是一座水阁式建筑,廊旁的池边有假山,紫藤花缠绕其中,是欣赏春日景色的理想之地。

彩霞池

彩霞池是网师园的主景,池面方形,约有半亩开阔,宛如一面天镜,将苍穹的浩瀚映射为无边无际的圆形世界。

月到风来亭

亭名取自宋代诗人邵雍的诗句:“月到天心处,风来水面时”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,这里是观月的最佳地点,因为三面临水,这里可以欣赏到空中月、水中月和镜中月的三重美景。

濯缨水阁

濯缨水阁面向彩霞池,是一座单檐歇山顶水榭,建筑规模较大,占据了南侧池岸线近三分之一,但其基座悬空于水面之上,显得轻盈而不笨重,巧妙地隐去了水面的边界。

在这里凭栏远眺,碧波荡漾,水面如镜,心中顿时感到一阵清凉,是夏季纳凉的理想之地。

云岗

采用黄石叠砌,是园中假山的主峰。山上有石径和可供攀登的蹬道,山顶生长着青枫和玉兰。假山的布局不仅藏景也抑景,增添了景观的层次感。

引静桥

是一座石拱小桥,小桥的小刚好衬托水面的宽广。当站在桥头俯瞰小涧时,因桥的细小而忽略了涧的渺小;而从小涧望向小桥时,又因涧的娇小而同样不觉桥的微不足道。

蹈和馆

前面设有廊轩,采用卷棚顶的建筑形式。馆名源于“履贞蹈和”的典故。室内陈设与布局巧妙运用明暗对比,以小见大。

琴室

是一座飞角歇山式的半亭,中央摆放着一块名为郭公砖的琴砖,传说它为汉代文物,空心且较长大,被古人视作琴桌,音色清冽动听,音韵悠扬。

露华馆

是一座后来移建的明代建筑,取名灵感来源于李白《清平调》中“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”的诗句。

冷泉亭

采用明式细砖建造,显得古雅大方。亭内有一块乌灰色的灵璧石,称为鹰石,形似展开双翅的鹰,传说这块石头原为明代唐伯虎的家产。

殿春簃

曾是园主的芍药圃。“殿春”取意于“尚留芍药殿春风”,恰到好处地契合了诗意。“簃”指的是楼阁旁的小屋,通常用于书斋的名称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,当张大千和张善孖兄弟居住在网师园时,这里便成为了他们的画室。

提到殿春簃,便无法不提及殿春簃小院。这个小院占地不到一亩,但景致却相当丰富。假山自院西北起伏曲折,向南延伸,支撑起冷泉亭,直至西南角汇聚成涵碧泉。之后又转向东侧,形成一座大山,山中隐含洞穴。这一系列假山连绵起伏,意境相连,浑然一体,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。

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1160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