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珠海圆明新园简介
圆明新园坐落于珠海市九洲大道石林山下,是一处以北京圆明园为蓝图打造而成的清文化主题景区。
园区精选了北京圆明园四十景中最为经典的十八景,并严格按1:1的比例进行复刻修建,并分为了古典皇家建筑群、江南古典园林建筑群、西洋建筑群三大主题区域,完美再现了昔日圆明园的盛世景象,是“南中国唯一的皇家园林”。
凭借浓郁的清宫文化氛围、别具一格的亭台楼阁以及震撼人心的大型舞蹈表演,圆明新园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探访。
二、珠海圆明新园门票价格
珠海圆明新园现在已经免费向公众开放,平时不用预约就可以参观游玩,五一、国庆、春节则需要提前预约。如有需要,可通过“珠海圆明新园”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。
三、珠海圆明新园开放时间:周五周六9:00-21:00,周日至周四9:00-17:30
四、珠海圆明新园交通指南
1、圆明新园公交车路线
游客在珠海市内可乘坐珠海公交1路、13路、30路、25路、69路、62路、991路、992路、G991路、B7路(环线)等线路,在[圆明新园]站下车即可抵达。
2、圆明新园自驾停车
珠海圆明新园入口处设有停车场,收费标准为10元/小时,封顶50元。
五、珠海圆明新园导览图和游玩路线:
珠海圆明新园游玩路线推荐:大宫门-正大光明-九洲清晏-游船码头-平湖秋色-福海市集-百草园-濂溪乐处-涵虚朗鉴-龙泉湖-方壶胜境-神农中药体验园-上下天光-曲院风荷-万方安和-西洋景区
六、珠海圆明新园景点介绍
正大光明
为入园后的首要建筑景观。是整个园区内首批落成的建筑之一,包括大宫门、正大光明殿及其东西配殿等组成的院落群。
正大光明殿始建于公元1725年左右的雍正初年,以其高耸庄严的气势著称,殿内悬挂着由雍正皇帝亲笔题写的“正大光明”四字匾额,彰显其恢弘气度。
作为皇帝日常朝会听政的重要场所,正大光明殿堪称清代紫禁城外的另一政治中枢,自雍正至道光年间,历代皇帝的新正典礼、生日庆祝、廷臣宴饮、龙舞欢庆、中元节的宴请、翰林院的考试以及乡试复试等众多重要活动皆在此举行。
九洲清晏
九洲清晏建筑群为帝后寝宫区,始建于康熙年间,至公元1722年业已完工,由三座朝南的大殿构成,依次为圆明新园殿、奉三无私殿以及最北端的九洲清晏殿。
道光十六年(公元1836年),一场火灾使这三座殿宇遭受重创,幸而得以修复。值得一提的是,雍正及道光两位皇帝先后在此驾崩,为九洲清晏增添了一抹历史的厚重色彩。
平湖秋月
原景点设计就是以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为蓝本,并巧妙融合了双峰插云的精华元素。它背靠山丘,面向湖泊,周围竹林茂密,每逢深秋月明之夜,面对波光粼粼的湖面,宛如身临西子湖畔,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。
万方安和
始建于雍正初年(公元1726年)。其建筑形式独具匠心,房屋建于水池之上,形成一个“万”字形状,寓意天下太平、国泰民安。房屋共设33间,四面八方,室室通达,各处曲折相连。
在通风、保温和采光等方面,均体现了独特的讲究,具备冬暖夏凉的奇妙效果。雍正皇帝尤为钟爱在此居住。南面正室悬挂“万方安和”匾额,此后便成为该区域的统称。雍正四年,即“万方安和”落成后的第一年,雍正特赐皇子弘历(即后来的乾隆)在此读书。
福海湖
是园内最大的湖泊、全园的核心区域,水面面积约达五百二十余亩,因而得名“海”。
雍正皇帝为了追求神仙般的隐逸生活,特意在福海周边建造了一座座宛如仙境的山环阁,并依据“徐福海中求”的寓意,将这片东湖命名为福海。
乾隆、嘉庆年间,每逢端午节,福海都会举办盛大的传统龙舟赛。这一天,皇亲国戚及诸大臣需在此陪同皇帝观赏。皇太后则身处蓬岛瑶台,皇帝与诸大臣则在福海西岸的望瀛洲。画船上,笛箫琴瑟之声交织回荡,广阔的福海中,无数龙舟竞渡争先,景象壮观动人。若清代皇帝在福海划船,岸上的宫女则会轻声吟唱“安乐渡”。据说这呼声悠扬不绝,直至帝王抵达对岸停船方止。冬季如果结冰时,皇帝还会乘坐冰床赏游福海。
蓬岛瑶台
原名蓬莱洲,位于福海中央,于公元1733年始建,相传是依照传说中海上三仙山——蓬莱、方丈、瀛洲的仙境模样建造而成,是圆明园三园中唯一一处清代五位帝王时期皆有专题御诗的胜景。
蓬岛瑶台的建筑精巧玲珑,依山傍水,意境深远。尤其在霜重雾浓的日子里,隔海遥望蓬岛,真如海上仙山般若影若现,虚无缥缈。
每年,皇帝都会在蓬岛瑶台观看赛龙舟盛况。据传,清朝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便是从蓬岛瑶台发迹,蓬岛瑶台也因此成为她野心不断膨胀的发源地。
濂溪乐处
濂溪乐处大约建于公元1727年,是园区内专为赏荷所设的景致。该区域四周环水,点缀着「慎修思永」一组临水殿堂与香雪廊。相较西湖十里野水苍茫的风光,濂溪乐处以其端严清丽之姿,更胜一筹,因此也成为了园内一处极佳的读书之地。乾隆、嘉庆两帝尤为喜爱在此吟诗作画。特别是乾隆帝居住圆明园期间,在濂溪乐处创作的诗篇最为丰富。
涵虚朗鉴
即雷锋夕照景区,大致建于乾隆七年(公元1742年),原景点模仿了西湖十景中同名的景观。嘉庆皇帝颇为喜爱在此处欣赏风景,并为此创作了十九首诗篇。其中一首诗云:“十笏居临福海,收来众妙小窗中。”诗中既描绘了住所周边福海的广阔,又将窗内景致汇聚于小窗之中,展现其别致的意境。
方壶胜境
为园区内的大型建筑群之一,是在乾隆年间约公元1744年之前增设的十二景之一。该建筑前部造型宛如山字形,向水面延伸,后座则分为三层,每层均设有汉白玉栏杆,上面筑有名为“琼华楼”和“方壶胜境”的宫殿,殿宇宏伟,布局严谨有序,气势磅礴。
实际上,这一建筑群作为寺庙园林,共供奉有大小佛像达2235尊,并配置了180座大小佛塔与佛龛。其设计灵感源自道家“仙山琼阁”的意境,堪称园内少有的绝美景致。在现存的园林景观中,已难觅与此处相媲美的场景。
曲院风荷
于公元1729年开始兴建的,灵感源于杭州西湖的同名景区。西湖的曲院原本是宋代的一处酿酒作坊,周围池塘遍布,荷花盛开,微风拂过,荷叶随风摇曳,故得此名“曲院风荷”。乾隆皇帝对这一景致情有独钟,因此在他南巡江南时,特别将此景移植至圆明园中。乾隆曾赞美此处的胜景更胜过杭州的西子湖。
上下天光
建于雍正年间(公元1726年当已完成)。仅从名称便能想象出其美丽风光:前方有一汪清澈如镜的水池,与天空相映成趣,仿若天与地相连无间。桥梁设计灵动,通向左右两侧,桥上建有六角亭与四角亭,皆为结构精巧之作。楼房并不高大,但登上楼顶,便可尽览左右胜景,故而帝后们常以此楼作为中秋赏月的绝佳之地。
西洋景区
俗称“西洋楼”,为一组欧洲风格的园林建筑,主要由远瀛观、海晏堂、大水法等十余个建筑与庭院组成,始建于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四年(公元1747年至1759年),由来华传教士朗世宁、蒋友仁等人设计指导,并由中国工匠精心建造。
西洋楼建筑形式主要采用欧洲时期的巴洛克风格,造园风格则借鉴了“勒诺特”式园林设计。然而,在建筑与装饰细节上,西洋楼巧妙融入了中国传统技艺,例如主体建筑虽为西洋款式,但屋顶却饰以中国古代传统的琉璃瓦。